close

「知己知彼,百戰不殆」,了解自己總是行動、做選擇之前最重要的事,因為就算對整個情勢有所了解,不懂的利用自身的優勢就虧大了。

我回想了一下從小到現在,第一次意識到需要了解自己應該是高中分組的時候吧,有社會組、自然組跟三類組,那時候我非常了解自己,討厭歷史、公民,數學還可以,生物沒唸的很好,因此選二類準沒錯,自認為選得非常正確,以後再也不會再碰到歷史、法律、生物,順利的話大學就讀個二類的科系吧。

第二個需要了解自己的時刻也就是要申請什麼大學什麼科系了,有趣的是我高三物理、化學都被當了,念了兩年發現我其實沒有很喜歡物理化學,於是開始煩惱大學科系的選擇,找了許多資料、爬了許多文章,發現有三個東西還滿有趣的,分別是設計、行銷、心理學,最後看了看廣告系囊括了這三門課程,於是最後上了廣告系,一個二類的傳播學院,念了三年到現在也覺得不是非常符合自己,覺得廣告是一種被需要的工具、技能,覺得有些狹隘。

現在即將要面臨第三次的選則,也就是畢業後的方向,不管選什麼工作、企業,都會有履歷表跟自傳,才發現要寫出自己的優點、缺點、故事等等是一件很難的事,由於之前要寫自傳的時候都是混過去的,導致兩次選擇中一次避開討厭的、一次挑喜歡的,雖然現在看來都不算錯,但就是讓自己沒有很滿意。

因此我就開始問自己要怎麼寫出最像我的「自傳」,evernote開了一個筆記本,裡面把筆記分成了優點、缺點、目標、價值觀、興趣、專長等等,平常想到有關自己的東西就紀錄進去,覺得自己有很好的運動習慣就寫進去,覺得自己表達能力不夠就記錄下來,覺得快樂很重要就放到價值觀裡面等等,但最後發現這些東西綜合起來好像不是我自己,這怎麼回事。

後來從經濟學的「價格」得到靈感,經濟學認為價格是由別人決定的,需求量越多價格就越高,我才體悟到原來「我」還需要藉由別人的眼睛來了解,例如說我的個性、喜好、價值觀等等,我心中當然對自己有許多期望,但真正展現出來、別人感受到的往往跟我想的不一樣

有次期末報告完,在等待其他組的時候,我們一群人在一間空教室玩心理測驗,最後大家都會有對應的動物類型,有的是無尾熊、有的是貓頭鷹而我是變色龍,但是這個測驗測出來之後,大家都覺得別人的結果跟他們本人都不一樣,於是我就提議,不如就大家幫他做一次測驗,看看在大家眼中那位同學是一個怎麼樣的人,當然後來也就輪到大家用他們的角度幫「我」做了一個心理測驗,才發現原來我展現出來的「我」跟我想要呈現的真的不一樣。

後來「要怎麼了解自己」的結論是,自己要先描繪出「想要呈現的自己」,以及自己「認識的自己」,這部分可以代表自己的價值觀及期望,接著透過不同的人的眼睛來拼接自己的其他面向,例如說可以問同學、同事自己做事的態度、精神與品質,可以問朋友自己是否善良、誠實、幽默,可以問家人自己是否孝順,問陌生人自己是否討人喜歡;當然問優點也要問缺點,但我發現啊,要讓熟人、不熟的人說出自己的缺點不容易,需要平常建立好自己的形象、姿態放的夠低才問得出來,我後來認為,如果能讓朋友願意在你面前講出缺點,已經算是做人很成功了


看文文章後不知道大家覺得這個「用別人眼睛看自己」的想法好不好?你有其他認識自己的好方法嗎?希望你能分享給我!

2019.09.20 home yilan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要怎麼 了解 自己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imtheColin 的頭像
    imtheColin

    Why & How to Blog

    imtheCo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