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假說思考對我來說是一個顛覆性的想法,翻轉了從前在學校被教導的思考方式,這個概念節省了我做企劃書的大量時間,最終的結果質量好又簡潔。

一般來說,在做企劃、面對新問題的時候,我們通常被告知要先做調查,而且是完整詳細的資料搜集、分析、結論、洞察等等,最後找出可行的解決方式,首先,在資料搜集的階段就會面臨許多問題,不知從何找起、資料信度不足、資料過於老舊還有資料不齊全等等,因此在第一階段就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,且不保證能得到完整、詳細、可信、可用的資料,第二階段要對資料進行整理、分析,遇到的問題又更多了,資料參差不齊、來源不同導致觀點不同、資料的時差甚至無從分類起,因此許多資料無法被應用,到了最後需要下結論找出洞察觀點時,就會發現最後能用的資料就那麼一點,要從其中找解答的可能性就這樣,但是也花費了大量的時間、精神與人力。

假說思考正好相反,要做的事應該是利用手上有限的資訊,先推論、猜測問題可能發生的原因形成假說,根據推去的原因進行資料搜集以佐證假說,也就是遇到問題時先暫定一個結論(假說),再根據這個假說推測成立的條件,最後才是根據這些條件去搜集佐證的資料,進而著手解決問題。

舉個例子,公司的行銷成效不斷下降,增加預算也無法改善,這時可以用兩種方式來面對這個問題:

第一種方式(一般的方式):

先對情況進行了解,首先要有過去幾年的行銷資料、行銷策略的變動、文案、通路、價格、市場調查、競爭者調查等等,確保資料完整性,接著將資料進行詳細的比對、分析,發現過去多年來行銷的策略不斷變化、平台演算法不斷更改、文案內容也隨之調整、客群也因公司規模改變而有改變,最後再從這些龐大的資料、相關係數中想辦法提出洞察的觀點與結論。

第二種方法(假說思考):

先假設行銷成效不斷下降是因為「文案內容不合時宜」,再針對假設「文案內容不合時宜」,分成文字內容、圖案素材、hashtag使用不當等方向,找出假設成立的證據如不成立再換個假設行銷成效下降是因為「臉書更改演算法,但沒有因應策略」,針對新的假設去調查行銷部門是否了解平台演算法,以及是否有作出合適的調整,.....,地進行下去。

我個人以前非常討厭搜集資料這個環節,因為永遠不知道要找什麼資料、找的資料合不合適,還要盯著這些零散的資料看出一個結果,當我學會了假說思考的模式之後,找資料變成一件愉悅的事,因為每找一份資料就知道自己往結論更近一步,如果真的找不到資料就直接停止,不需要做無謂的掙扎,也因此讓我覺得看了這本書非常值得!


如果你也有快速有效解決問題的思考方式,也歡迎你留言給我,我會非常感謝你的!如果看完文章後有什麼想法或建議,也喜望你可以透過留言或私訊給我喔!

2019.09.24 pccu lib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假說思考 讀後筆記 BCG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imtheColin 的頭像
    imtheColin

    Why & How to Blog

    imtheCo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